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时间:2025-02-19 23:57:39
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

上周五,我和年级组的几位老师到孙桥小学参加区里的教研活动,听了两位教师的展示课,收获还是很大的。

为了让教师更完整更全面地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此次活动特意请两位教师在同一班级进行《晏子使楚》的第一第二课时的教学活动。

从此次活动中可以学习的有:

一、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重点是学习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针锋相对,智斗楚王的过程。老师新授时在总体了解了课文后,就直奔主题,问:楚王几次侮辱晏子,分别在什么时候?然后请学生读课文,抓重点问题“楚王是怎么做的?晏子是怎么做的?”展开教学。学生学习的思路清晰,学得明白。

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教学楚王和晏子的三次交锋中,教师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教师抓住了这个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一声冷笑,一个眼神,学生学得不亦乐乎。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地去读课文,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相信这时候孩子是全身心地投入在语文学习中的。因此学生们能读出楚王的趾高气扬、骄傲自大及对齐国的蔑视和嘲讽;能读出了晏子的机智聪明、不卑不亢。通过朗读,通过表演,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

三、引导学生理解言外之意

在三次交锋中,晏子和楚王的话都有言外之意,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重点句子,读读悟悟,读悟结合,让学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齐国,晏子反驳楚王是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能抓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通过学生读、再读,思考句子含着的意思。如两个“水土不同”。前一个指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而后一个指人成长的人文环境。课堂上学生很好地体会出来了,这个练习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四、增加历史文化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很注重历史文化知识的渗透。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告诉学生晏子的“子”不是真名,而是指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敝人”,在文中是指自谦,而往往越有学问的人,越发谦虚。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晏子使楚的原文呈现给学生看,将古代真实的记载告诉学生,并让学生在古文中积累成语:“张袂成阴”、“挥汗如雨”和“比肩继踵”。这样的语文课让孩子兴趣盎然,让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非常向往,也许这就是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了。

出去听课,了解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积极反思,汲取精华,去其糟粕,打开思路,不失为自身学习提高的一条捷径。

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教学反思2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导学提纲设计让文章没有整体性。

在导学提纲中,只是强调晏子这一个人物,但晏子一个人不能引领全篇,所以课中学生汇报过程中,学生出现分析楚王的语句。而且课中还缺了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例如导学提纲可以直接设计成:

1、默读3—5自然段,文中是怎样叙述晏子和楚王智斗过程的?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有感受的词语或句子旁写感受。

2、读一读晏子反驳楚王的话,想一想是什么意思,在书上批注。

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教师语言过多。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不是一味的让孩子说。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要知道我在哪点拨,点拨并不是重复学生的话,而是是学生回答做总结或上升一个层次。

三、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

四、深入解读文本,潜心读文。

因为自己对整篇文章把握不准,没有很清楚的思路,所以讲起来有些混乱。阅读应符合孩子认知规律,所以在解读本课时,应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让孩子明白晏子话的意思,再让学生体会话的妙处,说话的方法,最后在让孩子带着理解读文。这样读书才有层次。在对语言文字理解上还要结合语言环境,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然后知不足。反思中提升自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探索提升个人素质,争取教学再上新台阶。

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教学反思3

《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得较好的是:

整个教学环节还是不错的,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所以我让他们都参与到课文里,担任齐国小记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 ……此处隐藏3841个字……子和楚王的对话。

4.渗透古文,了解“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3个成语的出处和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指名读;强调“子”的读音,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读准“晏子”;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请你简单介绍(齐国、大夫),再来读一读“晏子”。

2.“晏子使楚”指得是?(晏子出使楚国)齐读课题。

二、检查词语,理清脉络

1.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打开课本读一读,读准字音,想一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给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2.交流

1)检查词语

春秋 临淄 敝国 大夫 大臣

乘机 侮辱 规矩 淮南 枳 柑橘

读准字音;质疑问难,强调“乘机、趁机”的区别;齐读

2) 起因(1、2)

经过(3、4、5)

结果(6)

三、概括起因、结果

1、媒体出示,指名读“起因”,强调“乘机”的读音。浓缩成一个词表达(侮辱)

2、指名读“结果”,也浓缩成一个词表达(尊重)

3、侮辱和尊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为什么短短的时间内楚王的态度有这么大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故事的经过部分。

四、研读晏子的话语

1.自由读3、4、5自然段,楚王三次分别怎样侮辱晏子的?随机指导朗读楚王的话

2.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身为齐国大夫的晏子又是如何应对,如何反驳的呢?找出晏子说的话,媒体出示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3.自由读一读,请你用一个字来评价一下晏子的这些语言?妙、棒……

4.这些话到底妙在哪里呢?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一翻。

1)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l指名读,说说妙在何处?

l我们把晏子的言下之意补充完整的话: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如果 ,那么 。

l晏子为什么不把话说透呢?(作为大使说话既显得彬彬有礼,又让楚王不得不打开城门迎接,绵里藏针……)

l感情朗读这句话。谁来当当晏子再读读这句话?

2)“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l第一句话告诉楚王齐国人多,比较一下省略中间部分后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晏子一次次举例夸张的手法,更加说明齐国人多,让楚王信服。有感情读。

l第二句话为自己最后的反击准备了一条退路

l第三句话通过先贬低自己贬低楚国

l出示提示语体会

l感情朗读整段话

l只好陪着笑,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四、总结拓展

1.通过上两次的较量,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进一步体会晏子说话之中的妙。

2.古今联系

《晏子使楚》是根据《晏子春秋》改写成的,本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录的,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才把它翻译成白话文。现在老师摘录了其中的一句来考考大家,出示: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1)师读,

2)你会读吗?理解,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3)找一找文中相对应的语句。三个成语相对应的意思说一说。“比肩继踵”也说“摩肩接踵”,讲解3个成语的出处,来自文言文。

4)写在文中相对的地方。

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0

我讲的是五年级下册语文11课《晏子使楚》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邓多种方式的读,已经初步学习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读顺了,初步了解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到课文是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进行描写的。根据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我设计了这节课的主要的方法是:以读促讲,以读促感。

具体教学环节中,我想要围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一专题,主要展现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这四个小方面,各位老师在听课时可以有重点、有目的的来听。

一、生本对话。

这是对话教学的基础,本节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自主阅读、合作交流。上课伊始,我以“哪部分对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话描写进行阅读品味,把自己与文本对话后最原始的感受与伙伴交流。

2、创设情境,角色体验。在与学生一起感悟人物对话的过程中,当学生谈出自己的感悟时,我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或把自己当成文本中的人物来读。如:“你来当当楚王,带上你的冷笑读”“你就是晏子,你来说说”这样以读促感,再以感促读,教师带着学生始终在文本中行走。

二、师生对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营造轻松民主的对话氛围,比如:当学生品读完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的话时,我的角色马上变成楚王,说:“实话实说,本王不生气,晏大夫说吧!”此时,学生就会马上进入晏子角色。这样平等的交流,轻松的氛围,就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使师生对话更加有效。

2、恰当有效的点拨引导。如:体会晏子故意笑了笑是什么样的笑,学生可能体会说出这是的得意地笑或嘲讽的笑之类的理解,我就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笑是表现在脸上的还是表现在心里的,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这种笑。

三、生生对话。这主要体现在自渎感悟时的小组合作交流和再现第二次交锋时的角色朗读与评价两个环节。

四、师本对话。关于师本对话,在备课时,我确实下了很大功夫,我把课文读了十几、二十几遍,直到读出自己的感悟。

《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