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7-16 00:09:21
教学设计方案15篇

教学设计方案1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设计题目:《美丽的折纸》

折纸是一种材料简单、操作方便、效果显著的手工创造劳动,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小工艺,它通过剪、折,粘贴、描绘等手段,巧妙地把纸制成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如人物,动物,服装,建筑,花卉等。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想象、创造等多种能力。由于折纸的过程是将点、角、线等反复重合,构成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各种形状,折纸时必须遵守从前至后的折叠步骤,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理概念的形成和空间知觉的发展。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通过手部肌肉群的运动,能促进学生大脑相应部位的发育,能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做事的顺序性、调理性教学重点:折纸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学生创作构思的过程

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课

《千纸鹤》flash入课。歌曲的名字是什么,纸鹤代表着什么?

二、讲授新课

我为学生提前准备好步骤图,以利于学生自己主动看图进行折纸活动。出示《纸鹤》步骤图,要求同学们先自己研究,然后找个同学上来带着我们一起来操作。这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高了,这样在兴趣十足的状态下开始了自己的折纸过程,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也在我的“帮助”过程中培养起来了。他们自己进行折纸的时候,很轻松的就折出来了,因为他们已经很清楚折纸的方法了。

三、实践练习、展示学生作品

通过折纸鹤已经初步掌握折纸技巧,下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创作作品的阶段,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折纸教程,人物、动物、植物、事物等等。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选择一个主题折纸。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等,学生可以到老师的网站去查找,也可以是课下老师让他们自己到网上去查找相关折纸的内容,已经会

的折纸直接折叠,自己创作也可以。每一组的成品都让其他小组去猜测是什么,比如“守株待兔”、“三只小猪”、“刻舟求剑”等等。展示作品的时候,不仅仅要展示他们的折纸,也要讲述和表演这个故事,这样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致。通过学生自己的创作、讲述和表演,学生有了很强的成就感。

四、发散思维

折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的一种,你们还知道那些民间艺术,有很多民间艺术已经失传,课后可以关注一下你所喜欢的民间艺术。

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并非只是教师教学的结果,也是学生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这种学习形式是学生自主发现式的学习,即:老师象一个学习者一样提问问题,他们像教师一样说出如何进行,教师则根据学生说的方法进行操作。因此我们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孩子的探索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总之,通过各种感官,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尝试,探索,并发现问题,且通过互动来解决问题,享受活动和成功的乐趣。我觉得,学生通过折纸活动不仅是要获得浅显的折纸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学习中去探索,去尝试,培养他们认真的探索精神以及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增强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今后适应时代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 唐·高适 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 千里黄云白日曛, 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 北风吹雁雪纷纷。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 天下谁人不识君! 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感情读文。 创设诗意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2、 感受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捉泥鳅》,出示几张充满童趣的图片)

师:这样的音乐,这样的图片,让你想起了什么?

……此处隐藏22280个字……来读。

疲惫的眼神告诉你什么?为什么用省略号?

是呀!当我看到母亲的时候,我才深深切切地感受到我的母亲挣钱是那么辛苦。当你看到你的母亲这般劳苦,你的心里感受到了什么?(生答)

是啊,这般劳苦的母亲让你感到了──心酸,让你感到了──心疼,更是让你感到了──深深的敬意让我们再来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争分夺秒、坚强)

读着,读着,哪个词跳入你的脑海,(立刻),立刻出现了几次?四个立刻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表示?

母亲为什么要争分夺秒地工作?

母亲真的不会累、不需要休息吗?让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屏幕阅读)。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我以为母亲天生成就是那样一个劳碌不停而又不觉累的女人。我以为母亲是累不垮的。其实母亲累垮过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好几回母亲瘫软在床上,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了起来,又去上班

这样的母亲,你还觉得瘦弱吗?她是坚强的。

读了这文字,与其说母亲是在挣钱,不如说母亲是在拼命。

3、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五角钱。我犹豫了,我有点说不出口了,一起来读读这段对话: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龟裂是什么意思?请看一双龟裂的手。(出示图片)龟裂的手指使你明白了什么?龟裂的手指曾做过多少活?这双龟裂的手指仍然在做着什么?皱皱的毛票说明了什么?母亲掏出给我的仅仅是普通的钱吗?(血汗、爱、希望)她希望什么?

4、母亲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母亲的什么?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给我力量,时时催我奋进。

四、总结

慈母情怀是深深的爱,是母亲的爱支撑我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所以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再读课题。

生活中,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沉沉似海。再来听听这首《母亲》,此时此刻,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第二至八自然段。

【教学准备】

《鲁滨孙漂流记》原著、《夏令营的较量》、其他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漂流记。同学们,你们看过《鲁滨孙漂流记》吗?有谁能告诉大家这篇长篇小说的作者是谁?

板书:

英、笛福

2、解题:

“漂流”什么意思?

(随着水浮动。)

3、这部长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本课是该书的缩写,所谓缩写就是略去具体情节及细节描写,留下主干部分。

4、鲁滨孙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居然生活了二十八年。

你能想像一下荒无人烟的小岛是怎样的吗?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

5、刚才同学们通过想象,自己描绘了一幅荒岛风景图,真的是很荒凉,很艰苦。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鲁滨孙来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荒岛(引读第二自然段) 。

6、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

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都是乱石野草。如果是你在这样一个荒岛上,你会怎样?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那么,鲁滨孙又是怎样在这一个小岛上活下去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鲁滨孙在岛上惊险经历的部分找出来。

2、思考并交流:

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碰到了哪些困难?

交流时随机板书:

住、吃、安全、孤独

3、这些困难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啊!这简直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让我们细读课文第4~8自然段说说鲁滨孙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板书:

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住所前空地插树桩,羊群分养,救下“星期五”为伴。

三、围绕重点,读书讨论

1、鲁滨孙在岛上的经历艰难、惊险,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难”中处处透着“险”,而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想尽办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历尽艰难,勇敢地活着,对于这样的鲁滨孙你佩服吗?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读给你的同桌听,说一说:你佩服鲁滨孙的什么?为什么佩服?而同桌在听完后对其进行评价。

2、指名朗读,并谈感受。

3、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请你想像一下鲁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学生讲讲原著中的故事。

(种麦子、做陶器、做独木舟。)

4、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鲁滨孙的了解更深了,那么他究竟是靠什么在荒岛上生活了这么多年?

(坚韧不拔的意志、丰富的知识技能。)

5、鲁滨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是靠了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历。这对于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中国的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参加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他们年龄在11岁至16岁之间,在夏令营中他们进行了一场较量,是一场怎样的较量呢?请看《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思考:

中国的孩子应该如何“学会生存”?中国怎样才能不落伍?

阅读资料后四人小组讨论。

派代表总结发言。

6、教师总结:

在当今的社会中,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四、课外拓展

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教学设计方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