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系统的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之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属于小数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重视直观、引导、注重启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3、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而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五、说教、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张老师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生生互动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开始让学生进行数字游戏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小数同时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小数并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
2、自主探究 , 认识小数
小数的含义属于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教学例题时,教师结合商品的价格并让学生说说商品的价格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在观察、分析中发现规律,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概括出小数的概念,归纳读写小数的方法。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教师紧紧结合教材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习以米、分米、厘米为素材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和写法。通过观察、对比、总结出规律。此处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3、探究新知,教学例题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结合身高实例,巩固小数的认识
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教师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5、拓展延伸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教材例1编排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四、说教法
根据计算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练习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使他们能及时肯定自己的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
2、采用尝试教学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渗透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利用改错抢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
4、使学生学会比较推理的方法概括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5、通过板演、讨论、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通过笔算,使学生养成计算认真、仔细、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定标
1、笔算下面各题
24×3 78×8 57×7 63×5
提问:用一位数乘两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怎样笔算呢?下边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三)出示目标让学生齐读一遍
(四)导学达标:
1、出示主题图和例1
(1)分析:让学生观察图和例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板书:24×12
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它 ……此处隐藏23906个字……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一开始上课,我就用多媒体图片把学生带入曾经经历的情景:投球比赛。并出示两个小组进行投球比赛结果的统计表。
第一小组投球情况统计表
姓名
小红
小兰
小亮
小明
投中个数
8
5
6
9
第二小组投球情况统计表
姓名
小刚
小丽
小琴
投中个数
6
7
11
接着,让学生说说从统计表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再请学生比较一下哪一组投球准一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白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总数和最多的数都不能比较出哪组投球更准一些。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便于后面学习的开展。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初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1)、小组内的四名同学结成裁判组,用自己的方法来判定哪一组是获胜者。(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2)、师生分享讨论结果,从中引出只有分别求出两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才能正确判断出哪组投球更准一些。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验并终于经验的。课上的统计表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做小裁判参与讨论判定胜负,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平均数”对学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平均”的概念,当人数不相同,比总数不合理的情况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成了学生的一种迫切需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起来。
2、初次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寻求两个小组投中球数的平均数。
(2)、各小组汇报自己寻求答案的方法。
a、移多补少法。数量较少时使用方便。
b、计算法。
第一小组:8+5+6+9=28(个)28÷4=7(个)
第二小组:6+7+11=24(个)24÷3=8(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将他
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学生看算式回答:2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7表示什么?
8+5+6+9=28(个)28÷4=7(个)
6+7+11=24(个)24÷3=8(个)
(28表示第一小组学生投中球的总个数,4表示第一小组投球的人数,除以4是因为有4个人投球,要平均分成四份,7表示第一小组学生投中球的平均数。)
(2)、总结:平均数=总个数÷份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试着总结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4、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请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
学生举例:班级考试的平均分;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家庭每月的平均收入、平均支出;城市平均年用水量、用电量等。
设计意图: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
1、教学例题:
学校开展环保小卫士拾矿泉水瓶的活动,小红她们组同学拾得的瓶子数分别为13个、12个、11个、16个。求她们小组拾得的矿泉水瓶的平均数。
(1)、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独立计算,寻求答案。教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演。评价板演时,再次归纳总结:平均数=总个数÷份数
(2)、议一议:①求出的“13个”是每人实际拾到的矿泉水瓶子的个数吗?②求出的“13个”与其中一个学生拾了瓶子13个一样吗?(不一样,求出的“13个”只是一个平均数,而其中一个学生拾了瓶子13个是一个实际的数,是实际拾了13个。)
(3)、借机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加深对平均数含义的认识,在教学中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四)、学以致用,体验生活。
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对吗?
2、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4、学校举行献爱心活动,我们班52名同学分成4组,第1组捐款192元,第2组捐款212元,第3组捐款205元,第4组捐款198元,平均每组捐款多少元?A:(195+212+205+198)÷52=16(元)B:(195+212+205+198)÷4=208(元)说说你选择哪一个答案,理由是什么。
5、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成员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身高。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引入了几个现实情境。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1、请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的整体上课效果打分,并选取几个学生代表的分数,计算平均分。
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以及打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给这节课打分”这一环节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并为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于课堂的拓展延伸,和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十分有利。
五、说板书设计:
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平均数=总个数÷份数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文档为doc格式